一年一度的风能展,从来没有像今年的风能展这么有激情,十四五每年新增5000万千瓦风电装机,十五五开始每年新增6000万千瓦,无论是对电源企业,还是装备制造企业,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市场信号。
当然,这还只是我们行业根据国家能源的初步规划反推出来的新能源发展想法或者目标,如果要变成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才能叫真正落地。这几天也很多人质疑这个数据或这个发展目标,有点大跃进,其实刚开始我也觉得有点过于乐观,但是上次国家电网组织召开的电力规划高峰论坛给出的中国能源规划数据,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要达到20%,目前还只有15%,这里面面临三个挑战:
1,火电装机比例的逐步下降,意味着退出装机容量的替代会被新能源接手;
2,煤,石油等消耗比例下降,也会给新能源电力的消费比例提供市场空间;
3,GDP的增加,电力新增的主力应该来自非化石新能源因此,从新能源电力的市场需求来看,在十四五到十五五,新能源的发展规模肯定是要远超十二五和十三五,从我了解到五大四下主要新能源企业的十四五发展目标统计结果来看,都是奔着十四五要再造一个十二五加十三五。中广核宣威风电场(上海电气风机,照片来自网络)资源究竟够不够,行业规划部门已经给出答案。
气象局最近做了一个新的资源评估,就全国陆上的风电经济技术可开发量可以达到51亿千瓦;同时国家气象局和发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学、国网能源研究院的联合研究报告表明,2050年风电装机25亿千瓦,仅仅是可开发容量的一半而已。而风电技术的进步,未来还有四十年的时间,风电规模的突飞猛进和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还会给风电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有力的挑战传统电源。
发展风电,规划先行,我们已经尝到了三北区域此前规划不配套的苦头。无论是5000万千瓦还是六千万千瓦,作为电源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同时电力是国家经济命脉,必须有规划。国家要根据每年风电的规划建设目标,金融,电网,开发企业、制造企业都会按照这个目标制定他们发展、投资的规划,国家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目标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尤其是电源的消纳,电网送出配套等。2030年碳排放要达峰,2060年要碳中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压力是很大的。
风电刚刚(陆上)进行平价的探索和开端,马上就开始更低质量的风资源开发,而且与火电竞价,如何降低度电成本压力是相当大的。尽管有行业企业有信心3年后三北区域度电成本达到1毛,但三北区域我想未来不会遍地都是风机和光伏组件吧,开发的区域和容量还是有限的,行业(包括风电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电网)有计划的针对未来28亿千瓦的挑战开展工作:
1,如何降低单位造价,远低于火电度电成本:风资源质量越来越差,现有风机的效率提升,单位千瓦风机造价下降,都是未来能否面对5000万千瓦市场的重要指标。
2,如何在保证生态红线底线等愈加苛刻的建设条件下保证开发容量:用地越来越难,生态越来越严,非技术边际成本越来越高,既要干,又要面临这些紧箍咒,难度是非常大的。
3,如何提升风电的电网友好性。大水电,火电都有较强的调峰调频能力,风电的电网友好性明显的要低于水火,储能的应用变相的增加了风电新能源电力的发电成本。
4,如何实现产业链核心装备,部件的国产化及降本。大容量机型的轴承国产化,叶片芯材的替代,变流器芯片等,不能再出现芯材短期缺乏涨价的现象了。
5,如何实现特高压建设规划与电源端本地消纳产业的科学统筹。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差异短期内无法缩小差距,特高压总体还会继续;同时也要学习云南这种电源侧和用电侧尽量本地化,究竟特高压规划和建设是需要5-10年的,不然又会出现风机晒太阳的局面。
当然,未来40年风电规模大并不意味着风机主机企业就会日子好过,相反这是对装备企业实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或许这回迎来新一轮的主机装备企业大洗牌,没有一定的销售规模,没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及投入,是无法接盘这么大的市场挑战的,一旦风电光伏的电源开始成为主力电源,其电价或许就不能用火电的标杆电价能标定。
风险与机遇共存,从今年的风能展就看得出了,风机企业主机厂参展的就已经屈指可数了,从发布的新机型来看,还是立足于三北中高速风电场,南方区域还是不多,看来大家学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摆正自己在行业的位置。
期待新一轮风电企业的挑战!